吴旻玲
每个老师,每年都会开教学公开课,这是体现教师自身素质和水平的一个大好机会。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和准备的课堂,也总是精彩纷呈,“亮点”频出。但是,在听了不少的公开课之后,总有一个感觉,大部分的课其实只能算是一个精彩的演出,老师是导演兼演员,学生是群众演员。在导演的精心安排之下,演员们小心翼翼地配合着,不容许出一点差错。其间所闪现的“亮点”,其实也不过是学生按照教师事先设计的步伐,在教师的计划中“无意”地呈现出来,这样的精彩,总让人觉得有一丝的遗憾。
学生是活的,课堂更是活的,导演出来的精彩怎能算是真正的精彩?只有那些不经意的细节,被灵敏的捕捉,才能让瞬间绽放出精彩。
1.情景再现:
【情景一】这是我工作以来所开的第一节公开课,内容是“二倍角的正弦和余弦”,在公式推导和练习巩固之后,我给出了这样一个例题:
化简:
经过大家的探讨,分别用以下两种方法得以解决:
解法一:原式=
=
=
解法二:原式=
=
其中,解法一运用了二倍角正弦公式的逆用;而解法二采用的是先平方再开方的方法,之后用到了二倍角余弦公式的逆用。
然后,我给出了第二个小题:
原意是想让学生由第一题受到启发,直接用二倍角的余弦公式来解决,在第一小题的解法二给出之后也有意的对此法进行了引导。但上来板演的两位学生的解法出乎了我的意料,完全没有按我事先的引导来解题。
学生1:原式=
学生2:原式=
=
虽然没有按我的意愿进行下去,但两位学生的解法却都相当精彩。学生1将题中的余弦转化为正弦,按第一小题的方法来解决;学生2也用了第一小题的另一种方法,先平方后开方,然后用二倍角的正弦公式解决。他们都将问题转化为了第一题中已经解决了的形式,将未知转化为已知,用已掌握的方法来解题,这也是我们平时遇到生题时最基本的一种思考的方向。因此,我对两位学生的解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表扬。
之后,和同学们一起探讨,得出了第三种解决的办法,具体如下:
原式=
=
这次意外的发生,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准备上的不足和经验的匮乏。也许,这根本不能称作是“精彩”,但学生的做法的确出乎我和听课老师的意料。两位板演的学生,选择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,却没有一种按我预料的那样,但这样的解法又都符合他们思维发展的特点,非常精彩!原以为,只有顺畅才是一堂好课的标准,但是学生的表现使我明白了,我们不能替他们安排好他们要走的路,放手才是锻炼他们最好的办法。当然,在他们探索的过程中,对于他们每一点的努力都应给予肯定和帮助,这对他们的成长和进步将是非常有利的。
【情景二】2005年11月,我有幸观摩了浙江省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,内容是“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”。
不少教师在公式的引入和推导方面下足了功夫,有些做了吸引人的FLASH动画,有些运用层层的设问,引导学生去探究并自己发现公式,可谓精彩纷呈。但是,探究的过程是各不相同的,课堂上也时有状况发生,有些学生的不按常理的回答,常使教师觉得意外。这时就要求教师有极强的应变能力,机会一闪即过,抓住了,便成了亮点;若视而不见,则会为课堂减分不少。
其中有一节课,在教师提出“怎样计算
赛后,这位教师的应变能力及处理方法,引起了大家的讨论。
这位学生,一定是位好学的学生,也许他课前已经作了预习,了解了今天课堂的主要内容,也许,他是即兴找到了规律,便急于与大家分享。无论是其中的哪种情况,教师都不应对他的结论视而不见。可先给予肯定,并进一步询问他公式的由来,还可邀请别的同学一起参与讨论,那么相信这节课将会非常精彩。遗憾的是,当学生的反应与教师的设想不一致时,这位老师选择了回避,将学生重新拉回自己的思路和节奏,一个突现的机会就这样被放走,实在可惜。
2.几点思考:
2.1什么样的课才能算是一堂好课?
对这个问题,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标准。以前,我肤浅地认为,只要课堂气氛活跃,课堂教学过程顺畅,便是一堂好课。后来发现,这样的“好”背后其实隐藏着很多的问题,很多课,只是一场戏而已。
现在我认为,一堂真正的好课,表面的“好”是不够的,更要有明确的目标,正确的内容,适当的教法,明显的效果,还要有学生积极的参与。
2.2怎样才能让课堂变得精彩?
课堂中,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,这就要求教师有敏锐的捕捉信息的能力,当学生的思维暴露在大家面前的时候,要善于抓住其中的闪光点,当然,也可抓住其不当之处共同讨论。这种捕捉信息的能力,需要在平时的教学和工作中不断的锻炼和培养。
第一,备课要充分。这里所说的备课包括:备教材、备教法、备学生。
备教材是指事先必须做足的功课,对于所讲的每一个概念,每一道例题,都应清楚透彻,考虑全面,以免在课堂上出现知识性的错误和漏洞。
备教法是指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来传授知识。这要根据学科的特点,本节课的内容,学生的特点,教师本身的能力等方面来综合考虑。
备学生,是指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程度,在课堂上,要根据学生的情况、课堂的情况,及时调整自己的教法。
只有准备充分了,教师才能在课堂上完全的发挥,才能有更多的时间来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。
第二,提问要到位。
学生一般不会主动地把自己的想法暴露出来,这就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提问来实现。只有当学生的思维充分暴露的时候,才能有机会可抓。但是在平时的教学中,不少教师所设置的问题过于表面化,“是不是”、“对不对”之类的问题,或是学生不需思考便可立即作答的问题仍不时出现,师生共同导演了一出热闹的戏剧。因此,在课堂教学中,要努力提高问题的实效性和指向性。
第三,总结要及时。
当大家对一个问题讨论到一定程度的时候,教师要适时的给予指点和总结,将讨论的结果整合,以达到知识的系统性和规范性,也便于学生巩固和吸收。总结包括对这一类问题的解法及思想方法的归纳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不善于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性地小结,只是机械地记忆,并且在解题过程中为做题而做题,根本不去归纳方法。因此,教师在讲解过程中也应引导学生学会作总结,使知识形成网络,便于抓住重点,掌握规律,并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及解题方法。
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,教师应把学法指导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去,使课堂教学成为学法指导的主渠道,只要这样,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,让学生终身受益。同时,课堂上的机会是无处不在的,若能细心的观察,敏感的捕捉,抓住了这些瞬间,那么,课堂定能绽放出精彩。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